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中心> 集团要闻

亿利从沙漠淘出金山银山

  • 来源:
  • 时间:2018-10-24
分享到:分享到QQ空间分享到微信分享到新浪微博

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发布已过月余,但人们对其关注的热度依然不减。今天的民企500强,注定要成为众多民营企业竞相追赶的目标。民企500强的角逐,也一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赛。勇往直前、永不懈怠,是他们永远不变的本色。本期商学院选取的5个民营企业,虽然排名都在100名开外,但他们专注实业几十年初心不改,都在各自的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引领和推动行业发展的先锋。他们有什么成功秘诀?期待本期商学院能给读者带来启迪。


(2017年12月,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荣获“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

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脊线北部的库布其沙漠,是取意蒙古语“弓上的弦”而得名。1.86万平方公里的大沙漠,曾经是十几万库布其人心头之痛,也是离北京最近的沙尘暴主要源头。

30年来,以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为代表的亿利人挺进沙漠中心,与库布其人民一道,将库布其变成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不仅生态区域生态明显改善,沙区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如今的库布其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先后召开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亿利集团创造的库布其生态治理模式日益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先后承担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北京冬奥会、新疆南疆、西藏那曲等地区的大型生态工程,治理技术也已经从防治荒化升级到石漠化治理、水环境治理、矿山修复、高寒高海拔植树等多元化技术解决方案。近年来,沿线国家和地区也正在分享库布其30年积累的生态修复经验与技术。

今年6月20日,亿利集团再次入榜《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成为环保行业唯一入选的企业。今年8月29日,又以450多亿元营业收入位列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第146位。王文彪先后荣获“全球治沙领导者奖”和“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

亿利是如何引领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又如何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治沙领导者企业?其答案是一个谜,更是一部传奇。

向沙漠中心地带挺进

上世纪八十年代,受过度放牧、乱垦滥伐影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库布其风沙肆虐,沙进人退。而地处沙漠腹地的亿利集团的前身——杭锦旗盐场,没水没电不通路,更没有技术和人才。作为盐厂生命线的18平方公里盐湖,正面临着库布其沙漠吞噬的威胁。

1988年,杭锦旗盐厂迎来了年仅28岁的年轻厂长王文彪。这位生在杭锦旗、长在库布其的沙漠之子一上任,就面临着一项紧迫任务:治沙。因为企业要生存,必须先要直面库布其漫无边际的黄沙,否则流动的沙丘迟早会埋没了盐厂。

上任伊始,王文彪就做出第一个决定,从每一吨盐的利润中提取5元钱来治沙,安排27名工人组成林工队,专事种树治沙。一场盐湖保卫战,也由此拉开序幕。

当时,治沙用的是土办法,肩扛树苗,锹挖大坑,费时费力却成效不高。但这没有难倒治沙人。树苗种下被沙埋了,那就再种,今年不行,明年从头再来。“沙漠里能种活树?我都种了多少年了,还不知道?”对于同样是在库布其长大的陈宁布,对当时的治沙根本没抱什么希望。


(运用沙漠里的光热等资源创新发展生态光伏产业)

但事实上,随着第一条长65公里的穿沙公路顺利修成,这条公路就像是一条条血管,给死亡之海注入了血液,路修到哪里,树种到哪里,以路分区,分而治之,整个库布其沙漠的绿色就此铺开。库布其的绿色,也一年比一年重,植被面积也在逐年扩大。

30年间,从最初的寥寥27人林工队,到巅峰时期的232支民工联队数万人的规模,王文彪和他的团队本着守护家园的初心,在生态修复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过去,面对狂沙飞舞只能沙进人退,如今与沙漠抗争,通过改造沙漠成了沙漠的主人。现在种树,不像当年那样器械单一落后、挖坑技术原始,微创气流法植树、风向数据法植树、无人机植树等先进治沙技术大大提高了治理效率,使植树成活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了80%。

如今,亿利集团还与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绿化基金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通过“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库布其的沙漠治理,将在全民参与下开启新篇章。

亿利背后的产业

一直以来,在王文彪眼里,沙漠就是一种财富,是有价值的东西,不是敌人,更不是祸害,而是可以把问题变成机遇。只有大力发展沙漠产业,企业治沙才能可持续。王文彪说:“我从来没有当首富的雄心壮志,就是想守着这座沙漠,企业能活下来,能造福家乡人民,就这么简单的想法。要想活下去,就得搞产业。我们就利用沙漠光热资源丰富、土地广阔的优势,发展绿色产业,通过产业带动治沙。”

王文彪在接手盐场、造林保湖、修路求存的过程中,开始思考沙漠经济的理念。他认为,沙漠治理必须导入产业,治理必须规模化,产业必须可持续,要科学治沙、改善生态,才能让库布其治沙由被动变成产业驱动。产业化治沙,很好地解决了“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来”“如何可持续”等问题。

钱从哪里来?亿利库布其治沙的模式是“公益与产业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30年来,亿利集团投入生态资金30多亿元,产业资金300多亿元。现在回头看,第一个十年是纯输血,就是从亿利的主业每年拿出10%到20%来进行治沙;第二个十年是“输血+造血”;后十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完全是造血,走上了良性道路。

利从哪里来?一是从产业中来,二是从土地中来。王文彪说:“第一条穿沙公路修通了,给集团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把这个沙漠第一次向世人展现,让大家看到库布其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这叫重新认识沙漠。目前的库布其,风沙变成了风景,黄沙变成了黄金。引用库布其老支书、民工联队队长陈宁布说过的一句话,‘在库布其,只要你肯干,遍地都是钱。’”

正是瞄准了产业发展,亿利立足沙漠确定了企业的发展愿景,致力于沙漠到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建设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如今,亿利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1+6”立体循环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绿化一座沙漠,培育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大产业。产业蓬勃发展,义利平衡兼顾。

前不久,由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杨文斌和来自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多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亿利库布其30年治沙成果报告》进行了最终评定,出具《亿利集团库布其沙漠30年治沙成果评定会专家意见》。该报告从治沙、生态、产业和扶贫多个维度总结了亿利库布其治沙成就,指出库布其沙漠综合治理910万亩,创造了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使10.2万沙区民众受益。

“库布其沙漠30年的治理是一个奇迹。”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今年6月举行的亿利库布其30年治沙成果总结会上表示,“国家相关领导人‘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三个思想,在库布其得到了集中体现。”


(亿利集团首创“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生态光伏产业)

一个可以复制的库布其模式

30年治沙,亿利成为“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规模化产业化治沙、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和机制持续化创新、发展成果全社会共享”的库布其模式的创造者,开创了“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驱动的发展机制,成为积极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要求的先行者。实践证明,亿利库布其模式“现场经得住看,经济账经得住算”。

库布其模式之所以能成功,王文彪用“五个践行”来总结亿利集团的成功秘诀:践行国家相关领导人的伟大理念,践行绿色“中国梦”,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践行“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践行“精准扶贫”的伟大号召。

30年来,亿利人在库布其治沙所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

让900多万亩沙漠变成绿水青山,如今的库布其,沙患变成沙利,风沙变成风景,黄沙变成黄金,10多万人受益。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把几千平方公里沙漠变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命运共同体,形成了生态系统能力,改善了局部区域小气候,恢复了500多种动植物共存的生物多样性,“风吹草低见牛羊”也不再是奢望。

先后让沙区和周边10.2万贫困户脱贫致富,带动3万多农民工受益,实现了“一人打工,一户脱贫”。通过工业园区带动就业创业5万余人,甘草产业扶贫带动脱贫5500多人。还有生态移民扶贫、教育培训扶贫、党建扶贫、肉羊养殖产业扶贫、光伏产业扶贫,更是给众多贫困户带来了福音。

库布其模式的成功,还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性推动。通过政策创新,共同支持亿利治理库布其沙漠,共同提升库布其治理水平,共同打造国际防治荒漠化的典范,共同推动库布其模式在全球范围推广。

市场化治沙是库布其治沙的关键之关键。没有市场化,就不可持续。库布其30年实践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是库布其模式的另一个关键点。农牧民成了沙漠里的产业工人,既能得到利益,又能享受绿色成果。也正是从亿利身上看到信心,泛海、万达、正泰、均瑶、上海华谊、中广核等企业巨头先后入股投资库布其的生态产业化治理。

现在的库布其,不仅是生态绿洲,也是经济绿洲,这也充分说明沙漠能够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这是很生动的,也是很直观的。库布其防沙治沙技术和经验先后被引入我国南疆沙漠、青藏高原、西部各大沙区,覆盖20多个省份、200多个县市,累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张北坝上地区治沙100多万亩。库布其模式也搭上建设的快车,逐渐走向世界并被世界所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