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中心> 集团要闻

美丽中国·绿色奇迹:别了,“无树村”

  • 来源:
  • 时间:2019-03-04
分享到:分享到QQ空间分享到微信分享到新浪微博

海拔4000米以上,风大天寒冻土层厚,依靠科技提高树木成活率

图为在“那曲高寒地区植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试验基地,绿化工程师在查看气象站大数据自动监测设备(摄于2018年3月)。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摄

砂石多、土质差、高寒缺氧、干旱少雨,在西藏阿里、那曲,种树太难。

那为什么还要种呢?——西藏是中国、南亚、东南亚地区的“生态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有“亚洲水塔”之称,生态地位极其重要。雪域高原的国土绿化和水土涵养,对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经过多年奋斗,在阿里,树木逐渐成林,风沙得到一定遏制。在那曲,很多村子也结束了“无树村”的历史。

种活一棵树难吗?也许很多人会说,不难。不过,在西藏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寒地区,情况却不一样。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和地表下的永久性冻土层,在这些地区,种活一棵树实在太不容易。

尽管如此,西藏却一直没有停止努力。近年来,西藏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实施“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据统计,2018年西藏植树造林112.5万亩,863个村子结束了“无树村”的历史,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至12.14%。

以前,生活在那曲的牧民,没有在家门口看到过树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现有森林群落结构完整,森林资源大部分处于自然、原始、顶级群落状况,生态系统稳定。不过,这些林地主要分布在林芝和昌都。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方,虽然有树,却不能像林芝、昌都那样成林。

为什么?一是风大,树苗难扎根;二是土壤多为高山草甸、砂石,难以保水保肥;三是紫外线强,地温低,树叶成长极易“生理性抽干”。在那曲、阿里等地,甚至没有绝对的无霜期,冻害灾害不规律,导致种树出现“春天种下,一个冬天多数冻死”的情况。

那曲市曾被称为“全国唯一没有树木的城市”,以前,生活在这里的牧民没有在家门口看到过树。

那曲市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冻土层厚、风大天寒,每年植物最佳生长期两个多月,长达6个多月的风雪期和土壤冻结期,导致树苗冻害现象严重,难以扎根,新枝木质化程度低,常规造林技术下,树木基本难以存活。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也在4500米以上,绿化常年遭受砂石多、土质差、高寒缺氧、干旱少雨等多重威胁,难度大、成本高。50多年前,阿里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噶尔县狮泉河边有一大片红柳林,不过,这种既耐旱又耐烧的植物被当地牧民用作柴火,于是当地政府从200多公里外的班公湖移栽了红柳。此后,为对抗恶劣气候,阿里启动了植树造林计划,但由于当时交通条件限制、技术人员缺乏等原因,进展并不顺利,直至2016年,阿里地区仍然仅有狮泉河畔的那一片红柳林。

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要种树?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巡视员达娃次仁说,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是中国、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有“亚洲水塔”之称,生态地位极其重要。雪域高原的国土绿化和水土涵养,对于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近年来,西藏通过实施“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工程,完成营造林558.6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60.02万亩、封山育林298.6万亩。启动那曲植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努力开展高寒造林科技攻关,种植各类树木500亩。

依靠科技种树,提高树木成活率

如今,在那曲市区的浙江西路两侧,有总长1200米的绿化带,种着高山柳、云杉、樟子松、沙棘四种612株树。可别小看这个绿化带,这是那曲历史上首次街道试种绿化。

2016年11月,在科技部和西藏自治区组织推动下,亿利集团承担了那曲高寒区植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于2017年3月启动那曲市城镇植物关键技术研发与绿化模式示范项目。“经过两年多的科研攻关,特别是经历了严寒、大风、强紫外线的严峻考验后,试种见到了初步成效。”亿利集团植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郝伟说。

记者了解到,早在1998年,那曲林业技术人员就在地区农牧局院内建立了那曲第一处植树试验基地,面积为2亩,从阿里地区引进树苗,试种树种为高山柳、水柏枝、沙棘、阿里班贡柳等,成效甚微。

2007年,那曲林业技术人员从拉萨引进20株云杉、10株北京杨,从索县引进30株高山柳,在市区试种,到目前,云杉存活13棵、北京杨存活1棵。“可以说,这14棵树是那曲市区年龄最长的树了。”那曲市林业局植树造林科科长拉顿说。此后,每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依靠科技种树提高树木成活率。

拉顿介绍,那曲市林业局植树造林科在市直43家单位和市林业局2个试验基地开展植树试种,2018年共计试种植树19898株。同时,高山柳在那曲推广的技术初步成熟,成为高寒高海拔地区植树、育苗的最佳树种。

冬季去那曲,可以看到道路两旁每棵树都穿上了厚厚的“衣裳”:钢条做支架,外套遮阴网、毛毡、草席子等,部分植树试种区域周边还建立了阳光板防风设施。“冬季防寒工作至关重要,也是影响植树成活率高低的重要因素。”拉顿说。

为支持那曲市高寒植树的试种试验工作,西藏自治区投资1000万元建立试种试验区170亩;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拨付专项资金118万元用于那曲栽植树木越冬防护工作。

48岁的牧民桑旦搭杰生长在那曲,他说:“26岁前我没去过其他地方,也没看到过树。20年前我第一次去拉萨,在那儿第一次看到树,心里想着如果那曲也有树、有绿色该多好。现在,那曲也有了树,虽然不能跟拉萨比,但是夏天也能看到绿色了,小孩们也不像我们小时候没见过树,他们从小就见过树。”

“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每棵树”

记者在阿里地区普兰县、噶尔县、札达县等地采访时,都看到了成片的树木。据了解,2018年,札达县的8个村告别了没有树的历史,种植秀丽水柏枝、藏细柳等本土树种1.23万株。

在阿里工作了30多年的本地干部加央说,2016年阿里地区提出在城区大规模试种树,当时他觉得“根本不可能”。后来,噶尔县邀请全国知名林业专家、学者和技术员实地考察,向农牧民群众请教种树经验,并选派本地技术人员先后到青海、甘肃、内蒙古等气候相似地区综合考察。经过多方论证,最后确定了毛头柳、青海杨等20多种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的苗木。

“没想到种树的考验从运输途中就开始了。”噶尔县县委书记高宝军说,运输途中要包严实,中途适当补水,运到终点泡入水池给树苗补水。这还没结束,种植还有几道关:沙石地上种树,水分容易流失,要做好保温保湿,除了浇水还要给树注营养液、施生根粉,“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每棵树”。

如今,经过3年多试种,狮泉河镇新栽种的青海杨、毛头柳等10多类42万余株树木长势良好,成活率达到85%,结束了阿里只能栽红柳、班公柳的历史。

“城市变绿了以后心情也好多了。”加央说。据阿里林业部门介绍,多年来,阿里地区造林及防沙治沙68.21万亩,植树1110.35万株,风沙得到了一定遏制,尤其是狮泉河盆地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新闻来源:《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27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