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中心> 集团要闻

“库布其模式”破解治沙世界难题

  • 来源:
  • 时间:2019-08-02
分享到:分享到QQ空间分享到微信分享到新浪微博

       7月29日,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中国库布其沙漠。以“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为主题的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举行。

  论坛上,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政要、企业家、专家学者就库布其治沙模式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绿色经济合作、沙漠治理与消除贫困、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对话,为世界荒漠化防治和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库布其治沙带头人王文彪向大会分享了库布其治沙的理念、经验和技术,并对如何破解“沙漠怎么绿,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得,如何可持续”等问题进行解答。

       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30年来,当地政府、龙头企业、沙区居民紧密合作,绿化沙漠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如今,这里的降水量显著增加,沙尘天气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库布其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不仅是自然生态领域的难点,更严重影响全世界消除贫困、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库布其沙漠治理突破了以往简单依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思维,创新性引入了市场运作和利益共享机制,推进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合作,探索走出一条绿富同兴、政企共赢、普惠全民的治沙模式,为全球的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在王文彪看来,库布其治沙模式的成功靠的就是持续创新。一是理念创新,进行规模化、机械化治沙,形成生态规模优势,构建生态系统能力,恢复生物多样性,让自然改造自然,让生态修复生态,形成了良性循环。科学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30年从没改变。二是种质资源创新,这是治沙之本、治沙利器。库布其建设了中国西部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培育了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植物,已经成功引种到西部几大沙漠和西藏那曲4600米海拔的高原上,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三是种植技术创新。研发了水汽法植树,十几秒就能种活一棵树,而且让土地减少伤痛,大幅提高了成活率,大幅降低了成本。探索了沙丘迎风坡植树法,巧借大自然的力量,利用风、沙、树的相互作用,实现了风吹、树挡、沙降,让库布其沙丘整体降低了1/3。研发了无人机植树技术,自主创新了定向弹射装备和种子包衣技术,解决了在广袤沙漠和沼泽地人难进、树难种、种树贵的难题。

  库布其治沙的投资模式是“公益与产业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企业资本、社会资本、政府资本、国际资本相结合”,在治沙中要把富起来和绿起来相结合。

     "企业获利主要通过生态产业服务盈利模式,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获利,在土地增值中获利,在绿色产业导入中获利。农民得利主要依靠出租承包沙漠土地获利。仅当地农牧民30年拿到的土地租金就高达10多亿元,而且在企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获得了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让他们彻底摆脱了贫困,人均年收入从400元增长到近2万元。"王文彪介绍,经过多年努力,区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植被覆盖率提高到53%,沙尘暴基本绝迹,降雨量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多年绝迹的动植物重归库布其。沙区的投资环境显著改善,已初步形成百家中外企业、千亿经济规模,万亿市场潜力的沙漠绿色经济集群。

  库布其模式实践证明,治沙必须考虑生态,生态必须依托产业,产业必须带动生态、回馈老百姓。要算好“生态”“经济”“民生”三本账,做到“现场经得住看,账本经得住算”,实现“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驱动平衡发展。

  “30年的探索告诉我们,必须坚持规模化、系统化的沙漠生态综合规划治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产业规律,通过沙漠经济反哺沙漠生态治理,同时要创新,坚持持续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王文彪说,沙漠生态修复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只有创新机制找到生态、经济、民生的利益平衡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有3600多万平方公里,覆盖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还有20多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威胁。王文彪表示,库布其人将加快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总结推广库布其经验,为中国生态屏障建设和治沙扶贫,以及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做出贡献。

编辑: 刘书彤